各系简介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

日期:2025-10-09 点击数: 来源: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成立于1992年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成立之初,2000年合校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交通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2000年获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被认定为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道路与桥梁工程实验室2008年被评为吉林省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专业,建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基础设施的理论、设计、新材料研发、结构防灾减灾、智能维养与检监测技术研究。

一、学术队伍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现有教师24人,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中青为主,结构合理。教师中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贴1人,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人才1人,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1人、英才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

教师获博士学位比例高达95%,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学科覆盖面广,涵盖了道桥、结构、力学、材料、数学等方向,形成了一支由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充满活力的学术骨干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开设课程

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测量学、土质学与土力学、道路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基础工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公路工程地质》实习、《测量学》实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实习与设计、《道路勘测设计》实习与设计、《桥梁工程》实习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土质学与土力学实验、路基路面实验、测量学实验、桥梁检测与加固实验、桥梁工程实验、基础工程实验。

特色选修课:桥梁检测与加固、道路工程养护与维修技术、桥梁防灾减灾技术导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原理、桥梁结构仿真分析、桥梁结构监测、交通基础设施BIM实践、桥梁结构软件应用与实践、道路软件综合应用与实践等。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有家国情怀、品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懂交流、善合作,掌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相关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能够面向未来和解决道路桥梁等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就业前景

我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机场工程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科研、规划、试验、检测、养护与管理等工作。毕业510年左右,能够初步具备项目规划、管理、研究和开发等能力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预期能够胜任设计部门、大型企业、科研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的重要技术与管理业务岗位工作。

自专业成立以来,累计培养本、硕、博毕业生3000余人。毕业生多数进入到国家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部、局、高等院校、著名研究院所、交通运输相关行业大中型国有企业、涉外企业、知名大型集团(公司)等发挥才干。很多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取得突出的成绩,成为单位主管和技术骨干,参加了众多国内外瞩目大型工程的建设,如港珠澳大桥、平南三桥、北京长安街、新机场高速公路工程、北京三元桥整体置换工程等,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业内的高度赞誉,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著名学者、企业家等优秀毕业生。

“十四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围绕提升基础设施建管养现代化水平,着力从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支撑构建更安全、更耐久、更智能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既是国家和行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为本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五、专业特色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具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博士授予权,可接收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进行科学研究。

本系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考虑复杂环境特征,基于道桥结构先进分析理论和方法,寻求道路与铁道工程领域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检监测技术与科学维养方法、路基抗冻融稳定控制技术及高性能道路建筑材料改性机理和性能分析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

(1)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检测监测与科学维养:聚焦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研发智能检测监测系统,实现病害识别与状态动态感知;通过数据挖掘与性能预测,构建科学养护决策模型,提升维养精准性与效率,保障设施安全耐久运行。

(2)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与韧性提升: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在地震、洪水、滑坡等灾害下的响应机理与失效模式,融合监测预警、智能感知与韧性评估技术,发展抗灾设计方法与韧性提升策略,构建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快速恢复的全周期防灾减灾体系,提升设施抗灾能力与系统韧性。

(3)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在复杂荷载与环境下的力学行为与性能演化规律,运用数值模拟、智能算法与多目标优化技术,开展结构设计优化与性能提升研究,提高结构安全性、耐久性与资源利用效率,支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交通基础设施新材料研发与应用:研究沥青基材料优化设计与多尺度表征、沥青路面性能演化行为及智能检测与养护、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保持与提升和功能性道桥材料与固废综合利用,研究其力学性能、耐久性及智能响应机制,推动新材料在道路、桥梁、隧道中的规模化应用,提升基础设施服役寿命与综合性能。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试验设施完善、试验设备先进,路桥实验室2008年被评为吉林省公路工程重点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科技厅、教育厅、交通厅等项目100余项,累计纵向科研经费到款达4000万元;以东北为中心,向华北、华东、西北、西南等地区进行辐射,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咨询与合作服务,累计横向科研经费到款达3500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3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百余项,著有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在道桥工程防灾减灾、桥梁检测加固、季冻区道桥结构和材料设计等领域取得突出的成果,在行业内有较深的影响。

我系经常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与交流。近年来共有10余人次出国高访、研修、学术交流等。先后与美国堪萨斯大学、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密歇根理工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苏交科等知名的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六、师资队伍

博士生导师:刘寒冰、程永春、魏海斌、宫亚峰、谭国金、梁春雨、郑传锋、吴春利、王富玉、王文盛

教授:刘寒冰、程永春、魏海斌、宫亚峰、谭国金、梁春雨、郑传锋、王富玉、吴春利

副教授:靳卫东、秦绪喜、张禹维、周培蕾、王文盛、何昕、顾正伟

讲师:田立华、何锋、艾永明、宋加祥

高级工程师:毕海鹏、李艳玲、马贵荣、王树荣